中国大米看东北!从历史上看,东北大米的发展与中国朝鲜族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
唐朝时期,东北吉林安图县卢城一带,曾极少量种植稻米,史料称之为“卢城稻”,该段记载被当今东北大米经营者渲染引用传播。其实,“卢城稻”在浩瀚的中国稻米历史上,宛如尘埃。
广袤的东北大地在一百多年之前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旱田作物,当时东北居民主食玉米高粱,不食也不识稻米。
19世纪30年代,部分邻国朝鲜居民越鸭绿江而过,逃难到如今的吉林通化浑江沿岸生活。朝鲜人世代以米为主食,难以适应中国东北饮食。他们发现东北虽寒冷,但土地发黑营养层更厚实,应该很适合水稻生长,于是便开辟了在广袤东北地区试种稻米的先河。
1861年,东北辽宁地区的丹东、营口,桓仁等地也不断涌入朝鲜先民,他们也开始开荒引水,开拓稻田。
1869年,朝鲜国遭遇大干旱,全民大饥荒,饿殍遍野,大量难民横跨鸭绿江涌入吉林延边州地区,他们未曾想到,携带的水稻种子随后得以在吉林地区遍地开花。
1883年起,吉林延边州的部分朝鲜族先民沿着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一路逆北而上,在牡丹江地区,穆棱河流域安营扎寨,开荒僻壤,屯水筑渠,繁衍生息。从此,中国东北农作物种植分布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朝鲜族先民开始不断谱写东北稻米的新篇章。
20世纪20—30年代,世界大战导致粮价暴涨,当时处于日本奴役下的东北地区官僚和地主阶级以廉价大量招募邻国朝鲜居民到中国东北种植水稻,开发水田,攫取暴利。因当时朝鲜先民带来的稻种品种局限,不能完全适应东北气候,以致水稻病害严重,产量不高。为此,当时东北政府从日本先后引进近百个品种进行试验改良,最终日本“赤毛”品种适应气候,经不断改良后开枝散叶遍布东北,大大提高了东北稻米的产量。据1934年官方统计,占当时东北人口3.3%的朝鲜族居民输出占东北地区90.1%的稻米,也就是说自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百年时间里,朝鲜族先民为东北大米产业奠定了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为扩大粮食产能,提高自给能力,东北政府鼓励朝鲜族居民发挥其特长,扩大水田,兴修水利,从此,水稻逐步取代小麦、高粱,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21世纪初,东北大米在东北之外消费市场初露锋芒,尚未引起过多的关注。近20年,它像安装了超级引擎般迅速发展,已然成为国内大米市场占有率的一哥,短短二三十年间它靠自身优异的口感由初露锋芒到雄霸天下,其实,它真正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
联系电话:0451-57583666 15303666333
地址:黑龙江省五常市小山子镇